本文原发于-07-05《健康时报》总第期新闻版(健康时报记者梁缘),已获授权转载。
部分资料来源:中新经纬、钛媒体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全球已有超过万试管婴儿降临人世!
这是年,国际辅助生育技术监控委员会发布的一项报告数据。辅助生殖技术(试管婴儿技术)给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生育的夫妇带来新生命的希望,但需要警惕!这种新技术可能同时也正在被滥用中。
01
被滥用的试管婴儿技术
年前后的一次门诊,一位38岁的男性来到医院邓春华教授的门诊。五年了,他的妻子肚子始终“不见动静”。
五年前,他因精液质量稍稍下降,医院的生殖中心看病,第二次就诊,医生就推荐他做试管婴儿。
于是他将辛苦攒下的78万元积蓄全部投入到试管婴儿中,结果却一无所获。“医生,我现在钱也花完了,也没有心情工作,所以我来看你也不抱什么希望。”他在门诊这样对邓春华教授说。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做完一系列男科体检之后,医生发现这个几乎要被不育击垮的男人,原来是患了三度精索静脉曲张。
精索静脉曲张在男性不育患者中比较常见,部分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来治疗。
邓春华教授介绍,一般精索静脉曲张手术后精液改善率约60%~70%,怀孕率30%~40%,多数患者术后半年到一年,精液质量即有改善。
经过精索静脉手术后,最后这对夫妻通过自然孕育有了自己的孩子。
辅助生殖技术确实为不孕夫妇带来希望,但在这些做试管的患者当中,到底有多少是非做不可的?
上海中医院男科主任医师戚广崇早在20年前就呼吁育龄男女谨慎选择辅助生殖技术。在他看来,近年来,辅助生殖技术正在泛滥。
“看了一上午门诊,就有两个患者在其他机构被推荐过做试管婴儿,而这两个患者仅仅是精子活力低了一些,数量少了一些而已。”戚广崇教授说,有些机构仅面诊一两次,夫妻双方的相关检查都没有做完就推荐做试管,等到患者把家产全部做空,又折回来“追根溯源”才发现,有些患者连最基本的诊断和治疗步骤都没有,就被下了做试管的“判决书”!
“不孕不育的诊疗门槛变得越来越低。”东南大医院泌尿外科和男科主任、东南大学(徐州)生殖医学研究所所长韩从辉教授说,医院是不孕不育诊疗不规范的重灾区,有的不但治不好,还越治越糟。比如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是绝对的显微外科适应症,也可以通过辅助生殖治疗,却被生拉硬拽做了很多非有效药物治疗,浪费了患者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02
过度吹捧的“成功率”
成功率,一直是试管婴儿医疗机构推广宣传的重点,动辄70%、80%的成功率让渴望抱娃的男男女女心动不已。但在医生看来,成功率的概念被过度夸大和误解了。
“成功率高还是低,要看你怎么算。”浙江大学医院生殖内分泌科主任朱依敏教授介绍,有些辅助生殖机构将病人“筛”过一遍,留“优”剔“劣”,这样成功率自然提升了。
计算成功率通常以移植周期为分母,即患者做了试管婴儿之后,有胚胎移植回子宫,才会被统计计算;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根本没移植机会,例如卵子不受精,胚胎不分裂,或胚胎染色体异常等,有些机构根本就不会把这些情况纳入统计,“成功率”自然高。
年龄也是成功率统计的参考维度之一。通常认为女方35周岁是卵巢功能的分水岭,之后每年都会有明显下降。因此,统计成功率分组时,女方年龄会被细分为:35岁以下,35~37岁,38~40岁,41~42岁,43~44岁,44岁以上。
“30岁的成功率和40岁的成功率肯定不一样,但是有一些辅助生殖机构,会混淆年龄界限,笼统地谈成功率。”朱依敏教授指出,试管婴儿成功率的判断和分析要结合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遇上这样的病人,朱依敏教授都会进行劝说。“原则上45岁以上的女性,我们不建议做试管婴儿,因为她们的妊娠成功率不到2%。”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黄荷凤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女性45岁后不必再尝试生育。
“从女性整个生理过程来说,40岁左右女性的正常生育能力大概只有1.3%,到了43岁,就几乎连1%都不到了。”黄荷凤院士提示,女性30岁后,卵巢功能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40岁以后生育要非常慎重,45岁后就不要再尝试生育了。
但是,过分吹捧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忽视患者的年龄、疾病史等个体因素,却让有些患者盲目行动,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只落得失败的结果。
03
做试管10年花了万
年,中国人口协会和国家计生委联名发布的《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做辅助生殖一个周期费用需要5万左右,治疗通常需要2~3个周期,每年患者为此支付的诊疗费超过亿元。
朱依敏教授指出,试管婴儿费用主要来自:检查、促排卵、取卵、移植、冷冻以及由于精卵结合问题需额外进行的单精子注射费用。
比如促排卵药物的种类,价格从几百到几千甚至上万元不等。“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选择方案和药物费用也不同,一般来说,卵巢功能差一些、年龄大一些的女性,需要的促排卵药物用量会大一些,费用会更高。”
做了10年试管婴儿,花了多万——这不是天方夜谭。尽管见过不少因诊疗不当走了弯路的男男女女,邓春华教授第一次听到这个数字,还是震惊了。
不久前,他听一位友人讲述了自己表姐的求医经过:10年试管路,花了多万,亲戚朋友借了个遍,去年终于得偿所愿,生下了个胖小子!
就在全家欢天喜地迎接这个来之不易的小生命时,却发现孩子的健康状况有问题:不仅尿道下裂、隐睾,还存在两侧重度神经性耳聋,同时患有5种先天性心脏病。
出了这样的状况,主治医生竟然还“劝慰”:“还剩三个胚胎冻在那儿,要不要再生一个?”
友人转述的这番话,让邓春华教授听得心里直发毛。
04
辅助生殖:最后的选择
年7月25日,全球首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在过去40年余中,辅助生殖技术作为一种治疗不孕症的方法,给无数人带来希望。然而,这只是在万般无奈下的最后选择。
因为一旦走上辅助生殖这条路,就会有太多不确定性。失败、再做,再做又失败,伴随着这样的循环,是患者心理和经济的双重负担。
除了经济因素,孩子健康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从年开始,浙江大学医院历时13年、对多例试管婴儿进行长期的跟踪随访,结果显示——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孩子,在发育过程中,体重、新陈代谢可能会受到影响,到了一定年龄后,血脂、血糖代谢异常的比例会增加,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发病率会比自然怀孕出生的孩子更高。
朱依敏教授表示,这些异常除了与父母本身健康状况(如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疾病、高血压等)有关外,还与在做辅助生殖时,女方使用促排卵药物导致的激素水平失衡,以及辅助生殖技术中的体外操作和宫内不良环境有关。
另外,据年全美儿童出生缺陷数据分析研究,通过体外受精孕育的婴儿某些先天缺陷更为常见,特别是室间隔缺损(VSD,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唇裂、食道闭锁和肛门直肠闭锁等。
“相比于生出孩子,如何在生出孩子的基础上保证母婴健康,是更重要的议题。”在去年9月召开的第四届辅助生殖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上,黄荷凤院士、朱依敏教授等一致提出:要将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目标从初期的“提高成功率”,转变为现在的“出生健康子代”。
对于不孕不育,医生们的一致观点是:尽可能解决导致不孕不育的原发疾病,通过解决疾病,自然受孕是最好的选择。看不孕不育,专家们也建议可以分别在男科、妇科就诊。由于“生不出孩子赖女方”的思想,不少患者出现不孕就认为是女方问题,在妇科兜兜转转几个来回,最终发现问题出在男方身上。所以出现不孕不育,不要忘记同时到男科就诊排除男方原因。
无论是男方、女方还是双方的问题,在经过系统评估后,至少还要经过三步治疗,基础性治疗、病因治疗、经验性治疗,在以上三种策略性治疗都无效的基础上,才考虑做试管婴儿。试管婴儿应该是最后迫不得已的选择。
05
不孕不育蓝海撑起的IPO
不孕不育是不少夫妻痛点的同时,也蕴藏着一个百亿量级的蓝海市场,并撑起了一个IPO。
6月25日,“专治不孕不育第一股”锦欣生殖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上市首日股价高开低走,开盘冲高至10.68港元/股最高价,比招股价上限水平的8.54港元/股上涨了25.06%。但上市还不到三周,锦欣生殖股价已一路走低,截至发稿,跌至8.86港元/股。
是什么让资本冷却了下来?“送子娘娘”的算盘到底行不行得通?专家认为,港股上市公司开局高开后调整的情况较为常见,但由于政策、受众接受度等方面影响,这类市场能否得到充分开发还有待商榷。
目前,全球不孕率上升、二胎政策放开、独立女性冻卵需求高升、高龄产妇求子......众多因素都推动了辅助生殖这片蓝海市场。三组来自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的数据,较全面地体现了这一市场的前景:
年,全球不孕症患病率是11.0%,年则上升至15.4%,预计到年将上升至17.2%。
年,中国大约有万对不孕夫妇,预期于年将增加至约万对。约有56.8万名患者在中国接受辅助生殖服务,并预期将于年增长至约85.5万名,复合年增长率为8.5%。
即使辅助生殖服务市场快速增长,年中国的渗透率仍低至7.0%,且预计年将增长至9.2%。
中国不孕夫妇数量,资料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
事实上,在辅助生殖领域,锦欣生殖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前上市公司中,同样拥有辅助生殖医疗服务业务的还有通策医疗、和美医疗等。以通策医疗为例,其通过与昆明妇幼保健院合作设立生殖中心,年开始于全球顶尖辅助生殖机构英国波恩辅助生殖中心合作。虽然试管婴儿正值风口,但年公司参股68%的昆明市医院有限公司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锦欣生殖方面,年至年,公司辅助生殖服务收入占总营收比分别是93.1%、79.7%、86.9%。据报道,由于辅助生殖的成本相对较低,行业内公司毛利率最高可达90%以上。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辅助生殖行业平均毛利率达到了70%左右。而在锦欣生殖招股书中,年-年公司毛利率仅为38%、46%和45%。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表示,锦欣生殖的辅助生殖概念不错,但从公司收益来看并不是很高,在香港市场中,如果这类企业正当风口则可能会有较好表现,反之则不好判断。
国家卫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