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不育,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从“多生”到“少生”到“不生”,不仅折射出人们生育方式的变化,而且反映了一种社会文化的嬗变。从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影响不婚不育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婚姻家庭观的变化。早期婚姻的两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性和孩子。因为,在过去,婚姻与家庭是使性行为合法的唯一手段;在求得性行为的合法性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家庭,生儿育女以延续家庭血脉,这是早期家庭的基本目的。而现在,婚姻与家庭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为了性、经济或生育子女,而更多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理的需要——需要陪伴、感情上的寄托、友谊,最重要的是亲密和罗曼蒂克的恋爱关系,以共享人生之乐和获得幸福。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与独身或丁克相关的“有性而不要婚姻”,“有性而不需要孩子”,“有婚姻而不要孩子”的现象日趋为人们所接受也就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了。现在人们的观念是,把家庭设计得更适合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我们的志趣,若不能实现这一目的,有的人就宁愿选择独身。

第二,个人的完善与发展成为人生重要追求的观念的影响。选择独身或丁克的人有很强的事业心。调查数据显示,自愿独身者或丁克族大多有着以下共同特点:

1、比较好的学历背景及较好的职位

2、消费能力强,不用存钱给儿女

3、很少用厨房,不和柴米油盐打交道

4、经常外出度假

5、收入高于平均水平

这些人有的因事业而耽误了终身大事,有的则因事业而放弃或“无限期”推迟要小孩的时间。很多独身者或丁克族在事业上非常成功,他们整天忙碌不停。而在他们自己看来,这就足以使他们自豪和满足。尽管社会上对他们议论纷纷,但现代人的个性及价值观念的独立性使他们坚决地选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咨询中心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上海丁克族在给自己定位的时候,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较低消费阶层”,而他们的预期目标比较倾向于“较高消费阶层”,心理的落差使他们觉得自己活得还不够好,现在要孩子不现实。但实际上,这部分人的生活状况都在小康以上。有关专家分析指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海的白领丁克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生存理念。

第三,独身或丁克也是近现代以来女权主义盛行与妇女角色变化的一个显赫“战果”,是妇女独立与自立的表现。女权运动及其带来的女性角色变化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女性不再“自觉”地把自己束缚在家庭中。这一点在独身女性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很多独身女性都有较高的学位,事业很成功,被社会公认为“女强人”。她们因为事业的追求而耽搁了终身大事,也因为自己的“女强人”身份而不愿降低择偶标准,于是自愿或不自愿地只好“自由且快乐着”!丁克族中的女性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事业型,一类是浪漫型。前者前文已略有论及,而后者则纯粹是出于对浪漫的爱的追求——他们认为真正有爱的家庭不需要孩子来做“纽带”、“黏合剂”,也不需要其它的中介力量,出于对爱的专注,他们不会让子女横插在夫妻之间,他们要把所有的时间、精力、热情都用在自己所爱的人身上。这种角色的变迁与当代社会的宽容也使得她们能坦然面对一些来自社会的批评:有人认为,不生小孩的女人是缺乏爱与关怀的表现。对于这种批评,她们的反对也很“个性”,她们则认为,对社会的爱,对周围人等的友善,只跟女人自身素养有关,而跟她生多少孩子根本就没有关系。

当然,反过来看,独身与丁克家庭之本身也为妇女解放与妇女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恩格斯早就指出:“妇女的解放,只有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从历史上看,妇女被禁锢在家庭之时,也正是男权猖獗之时,中国古代的“三从四德”要求妇人逆来顺受,成为男人的附属品;而自近代以来,妇女从家庭逐渐走向社会。在丁克家庭中家务劳动大大减少,而且还少了亲子关系这一羁绊,妇女也由是可以有更充实的时间和更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为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创造条件。

第四,养老逐步走入社会化。“养儿防老”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思想,这种思想及传统的“孝”伦理传统也使得传统的中国家庭就是一个天然的“福利单位”。在这里,人们根本不要担心养老的问题。但是,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社会的家庭所面临的新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及其功能社会化、经济市场化、农村城市化和消费结构多元化——却把养老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儿孙绕膝”、“四世同堂”这一曾经是老年人理想的养老模式已经“风光不再”。在当代社会,养老社会化问题正在得到较好的解决。社会养老这一发展趋势也为独身或丁克族们卸下了一大“罪状”——不孝敬老人。没有了这种后顾之忧,他们也就可以“放肆”地去追求事业上的成就与浪漫的两人世界或是其他个性化的生活。同样,养老问题也部分地说明了为什么独身或丁克族大多生活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因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地方的养老社会化问题解决得相对好些;而在农村或小城市,由于种种客观或主观的原因,养老模式还基本上是传统的“反哺式”的,即由自己的亲生子女提供老年的生活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即便想自由地独身或丁克也无法做到。

第五,个体释放人口压力的选择方式。虽然还有许多局外人对独身者或丁克族持批评态度,把这些人看作“异类”,独身者或丁克族却对自己的选择有着充分的正义理解,他们为自己辩解说:在这个人满为患的时代,不生育是一种美德!我们暂且不论这种辩解的对与错、是与非,但有一点是要引起人们思考的,在我们这个有别于西方一直重家庭传统的东方国度里,短短二十多年,独身者与丁克现象发展如此之快,这显然是不能简单地以崇洋、盲目追求时尚、个人怪癖心理等就可以解释的。这其中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人口问题。由人口问题而衍生的就业压力不能不说对“不生育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很多人就直言是人口问题使得他们做出独身或丁克的选择的。在调查中,选择不生育这一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占第一位的就是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忧虑;特别是一些在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更是这样,“在婴儿高峰期出生的人,目睹了其父母花费在指导孩子成功上的精力远比花在自己生活上的精力多得多,有了这样的背景,并且身边处处都是父母和孩子相处不好的例子,因此,许多这样的人就认为他们的生活即使不完善,也不要为孩子所改变”。无独有偶,美国学者约翰斯也提到了‘婴儿高峰’一代对待生育的态度太冷淡:“凡在‘婴儿高峰’末期出生的人,在来到被他们的哥哥姐姐们挤得满满的世界之后,每一步都碰上为争取获得一块阳光下的地盘而进行着尖锐的斗争。他们得不到良好的教育、高薪,也得不到好住宅,他们进入了一个‘有限等待’的世纪,这样,他们宁愿不把时间和金钱花在孩子身上,问题就这么简单!”。



转载请注明:http://www.cktmq.com/zysx/230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